今年上半年,有8%的网民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该群体网民规模达到3880万。如何防范网络诈骗?网站如何证明自身真实性?包括网站自律、监管部门严控、中立第三方验证在内的网络诚信体系亟待建立。
网络欺诈猛于线下
记者日前获悉,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可信电子商务推进中心、北龙中网(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网”)共同主办的“构建可信互联网生态链”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网上发生的欺诈比例远远高于传统社会欺诈比例”,天极传媒集团董事长李志高对此忧心忡忡。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有8%、约3880万网民遇到过网络消费欺诈。李志高表示,在短短半年时间之内,相当于每10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或陷阱,这个比例远高于传统社会中发生的欺诈比例。
“根源在于网站身份真伪难以甄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谭华霖表示,当前网上交易具有“不见面、距离远、金额小”等特点,普通网民很难一眼判断网站的身份、实力和信誉,由于缺乏中立第三方可信验证或评估,有时候只能靠“运气”,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调查显示, 86.9%的人表示如果无法获得该网站进一步的确认信息,将会选择退出交易。
欧美“标识法”可借鉴
当前,网络欺诈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面临的共同难题。在欧洲,由中立第三方市场主体实施的网站身份验证标识或标签正成为网民甄别网站真伪的重要手段。而在美国,为了加快互联网从“可用”过渡到“可信”,奥巴马政府更是提出了《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标识国家战略(NSTIC)》,酝酿构建一套“可信网上环境的身份标识生态系统”,以期降低网上欺诈、身份窃取和在线信息滥用情况。
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北京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赖茂生建议,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鼓励并支持由中立第三方市场主体参与构建我国可信互联网生态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阿里巴巴集团网规研究中心主任阿拉木斯表示,最重要的是解决如何构建的问题。
打造可信互联网生态
“可信网站”验证管理机构中网董事长毛伟指出,可信互联网生态链的构建包含两个重要命题,其一是“构建怎样的可信互联网生态链”,其二是“如何构建可信互联网生态链”。
针对前者,从网上主体(网站)角度看,在“注域名”、“租主机”、“建网站”、“做推广”和“成交易”等多个环节,都应考虑引入中立第三方对网上主体的身份信息进行真实性验证或比对,构建全国性可信网站权威数据库,互联网应用例如电子商务、浏览器、搜索等可共享可信网站数据库,以便把虚假、欺诈和钓鱼网站拒之门外,从网民角度看,在直接访问、搜索查找或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等各个上网环节中,可以快捷查验或甄别网站的身份是否已经通过中立第三方的验证或比对。
针对后者,可以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采取“政府倡导、协会支持、市场主导、共同参与”的思路,鼓励并支持由中立第三方市场主体来主导实施相关工作,政府、协会、公众、社会和媒体予以多维度监督,确保规则公开、服务透明。
商报记者 张绪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