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早在 Web2.0 概念诞生之前就已经进入了这一领域。他(给自己)制定了五条准则,以激发用户的积极性。
1、主动(Be Proactive)
“我不能接受众包(crowdsourcing)这个概念,”威尔士说,“任何一家公司,如果认为可以把建站的所有工作都外包给用户去做的话,那不仅仅是对用户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 Web2.0 )的根本误解。你的职责是要为用户的协作提供一个框架,而这需要大量的工作。”
威尔士花费了数年时间,对一个复杂的协作平台进行精细调整——制订的规则既要能保证人们的诚实度,又不会太繁琐以至用户失去了兴趣。那些具有破坏性的维基用户,并不是被网站自动封杀的,而是通过一个由用户和管理员组成的复杂协调机构,讨论出一个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方案;对于那些最棘手的案子,则由一个推选的仲裁委员会来作出判决。
在维基百科初期,自仲裁的社会框架还未成熟,威尔士经常要自己来裁决一些争论。“你必须建立一个健康的文明社会,在繁琐的规则和不受约束的自由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他说,“而这是一项高接触(high-touch)的客户服务。”
2、透明(Be Transparent)
从一开始,维基百科就把透明作为自己的核心准则。任何人都可以编辑页面,作者们会被要求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答辩或澄清,而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可以很方便地在“edit history”里查到纪录。
“当你建设一个社交网络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要求人们用你提供的工具建设一个社区,”威尔士说道,“如果你的网站管理有很多台面下的规则,人们会感到不舒服的。这是一个信任的问题。”
维基百科是由一家非营利基金维持运作的。该基金将每年的财务报告都放到网上,任何人都可以看到。2005年,威尔士在修改他自己的维基条目时,被他自己的透明机制抓了个正着;他所作的所有修改都被记录在案,并且呈现在公众面前。
正是因为用户能够看到网站内部的工作(流程),维基百科才成为互联网上最值得信赖的品牌——尽管它的(某些条目的)不准确性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问题;而这也是人们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无偿地建设和完善这个网站的主要原因之一。
“假如你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制作一个维基页面,但是突然间它被删掉了,你一定希望能够访问删除纪录,找出被删掉的原因。”威尔士如是说。
3、节俭(Be Frugal)
如同 Craiglist 的 Craig Newmark 一样,威尔士拒绝了许多赚钱的机会。他放过的收入,要比大多数互联网创业者一辈子所能见到的钞票还要多。他抵制在维基百科上放广告,理由是,他认为志愿者们更喜欢共同建设一个没有广告的站点,而不是一个充斥着闪来闪去的广告条的网站。
“单靠往里扔钱是无法建设一个社区的。你需要的是时间,是让网站健康地成长,”他说。最近,威尔士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了四百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发展营利性的站点Wikia,但事实上,他能筹到的钱至少三倍于此。花(尽可能)少的钱使得威尔士能够专注于网站的自然有机成长,而不是企图一夜之间变出一棵摇钱树来。
4、表里如一(Be True to Your Brand)
当软件开发者们找上门来,许诺可以帮助搭建 Wikia 的搜索引擎,但是代码并不公开时,威尔士二话不说就拒绝了,因为这同公司一贯的支持开源软件的承诺背道而驰。
威尔士使用苹果笔记本电脑,因为(他认为)同 Windows 用户相比,苹果用户与维基百科的宗旨更合拍;他还希望能得到一台由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开发的100美金的笔记本,因为这与维基的路子更加接近。
“真正成功的企业或组织,其产品能够让人们在第一眼就了解是干什么用的,”威尔士说,“你是在营造一种信任,这样,人们知道他们(从你这里)得到的是什么。”
5、信赖他人(Be Trusting)
维基百科同样无法避免冲突——“编辑大战”随时都会爆发:人们不停地删除别人的贡献;类似的,由于编辑们无法赞同某篇文章的内容而引发的无休止的争论也屡见不鲜。
维基百科的超级督导(Adult Supervision)机制相对比较欠缺,但这反而鼓励了人们通过民意表决的方式来解决争论,而不是述诸冲突。这个过程通常都很混乱;但维基百科本身受欢迎的程度,证明了这条路是可行的。“有些站点设置了大量的规则来防止一些不良举动,”威尔士说,“但结果却是有益的举动同时也被阻碍了。”
本文由译言网的拙尘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