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网络
复旦校史上最火爆讲座
今年3月,迈克尔·桑德尔来到复旦大学演讲。主办方对于这次讲座的受欢迎程度显然估计不足,只可容纳100多人的报告厅最终挤进了300多人,而更多的人则在报告厅外的大堂里观看电视屏幕直播。恐怕连桑德尔本人也没有想到,这场讲座后来被称作“复旦校史上最火爆的一场讲座”。
这股突如其来的热潮,源自这门名为“公正(justice)”的课程在互联网上的广泛流传。30年来,“公正”始终是哈佛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创下了哈佛有史以来累计学生人数和单学段参与人数(2007年秋季1115名学生参与)最多的纪录。
而如今,无需远渡重洋,无需严苛的考试,无需高昂的学费,只要坐在家中轻点鼠标,便可和大洋彼岸的哈佛学子共同学习这门精彩的课程。
突然走红的并非只有桑德尔。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英美顶级高校都已纷纷将部分精品课程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和全世界的知识爱好者共同分享。
“如果你是一辆有轨电车的司机,现在电车的刹车失灵了,而铁轨末端有五个人在工作,正当你感到无助的时候,你突然发现另一根铁轨的尽头,只有一个人在那里工作,你可以让电车转向,撞死一个工人却因此救了另外五个人……现在我们该怎么做才对?”
“公正”这门课程便是以这样一个提问开始。当学生们做出选择后,迈克尔·桑德尔会邀请几名观点不同的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的讲授内容。这种交流互动,贯穿于整个课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而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的“哲学:死亡”一课也让中国的网友们颇感新鲜。“我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中国的老师会盘着腿坐在讲桌上大谈哲学,真是酷毙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杨青这样告诉记者。
在杨青看来,海外名校开放课之所以风靡网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颠覆了国内大学生所习惯的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这些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老师从不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只是进行巧妙的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行判断什么是合理的。而我们平时经常是‘被上课’,老师讲,我们记,完全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
■中文字幕
推动知识传播共享
事实上,对于很多英美大学来说,开放课程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就将大量课程资料放在互联网上,期望全世界的学习者能够公开、自由地分享知识与交流思想,并从中获益。
但由于语言障碍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些精品课程在中国乏人问津。而近期井喷式的突然流行,则是由于许多课程都被配上了中文字幕。但这并非课程发布方的官方行为,而是源于国内一些爱好者的志愿免费翻译。
今年年初,YYeTs(人人影视字幕组)等国内知名字幕组开始着手翻译这些名校开放课。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的“哲学:死亡”是他们翻译的第一门课程。在这项工作的初始阶段,YYeTs字幕组的很多成员并未意识到这门看起来略显深奥难懂的课程会受到后来的热捧——之所以翻译它,起初只是为了作为美剧淡季时的一种调剂。
然而出乎字幕组的意料,带有中文字幕的视频上传之后,网友跟帖一片叫好,“几百楼的回复,全部都是支持叫好,有些同学都感激得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表达了。”YYeTs字幕组对外联络专员Cean告诉笔者。
视频随后在互联网上迅速地传播开来。人人网、开心网的用户每天打开自己的主页,几乎都会看到有好友分享开放课视频。VeryCD网站专门建立了群组VeryCD U,即VeryCD University,专门为网友提供空间,上传开放课程资源。而在豆瓣网上,“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小组迅速达到了2000名成员的上限。
随着开放课在网络上的大受好评,字幕组的翻译热情也随之高涨,投入了更大的人力。Cean表示,目前字幕组已专门成立了一支一百余人的团队,翻译十余门精品开放课程。
与美剧、电影相比,对开放课程的翻译难度更高,需求更大。在这支一百多人的团队里,不乏名校研究生和行业资深人士。他们散布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程的翻译与发布。而这一切完全是志愿行为,没有任何收入。“完全是因为对知识、对翻译的热爱,提倡的是一种网络共享精神,推动知识的传播与分享。”Cean说。
■以人为镜
我们的精品课程少了什么
北京大学的朱叶(化名)最初是抱着提高英语单词量的心态观看“公正”课视频的。但看了几集之后,她发现自己“从来没想到过思考问题还有这样的角度”,并由此渐渐地对课程本身着了迷,观看的目的从提高英语变成了“为学习而学习”。“学习不是为了学分和文凭,而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好奇和渴望,这种感觉上大学以后并不常有。”朱叶说。
带着对知识的“原始热情”,朱叶一口气看完了网上能找到的英美公开课,还觉得“不过瘾”的她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内高校。然而令她失望的是,国内高校的开放课程为数寥寥,而且内容单薄陈旧,很难通过其进行有效的学习。“要么打不开,要么就是一堆枯燥的PPT,很难激起学习的兴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种鲜明的差异背后所体现的是中外教育观念的差别。在网络上学习精品课程,无法获得学分,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这种与学历不挂钩的学习难以获得认可,很难发展起来。
在朱叶看来,英美开放课的盛行,意味着对国内教育界的一种冲击和挑战。“当哈佛、耶鲁将最受欢迎的课程主动放在互联网上的时候,我上学期却有一门课的老师连电子版讲义都不愿拷贝给我们,这种差别太鲜明了。”
熊丙奇认为,网络开放课程的诸多好处,包括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便捷的学习方式、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等等,都毋庸置疑。然而如何利用好免费的网络课程资源,却需要教育观念与人才观念的全新构建。“在我们这个学历至上的社会中,无疑需要更深入的观念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