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萧过无痕的栖息地 \ 分类:网络文摘 \ 文章正文

中国企业家:互联网告别2005派

萧过无痕 @ 2010年7月23日 22:06:45 周五

 

  2010年5月29日,长城饭店,互联网站长大会。会场里挤进了2000多人,还有数量同样多的人被保安拒之门外,这种创业者云集的盛况在中国已多年未见,当时也在现场的王建硕立即想到了2005年。

  王建硕是在2004年底开始频繁组织和参加创业者聚会的。当时,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网志年会,一群写博客的爱好者第一次聚集在一起,他们开始讨论当时在美国已经出现的WEB2.0风潮,从那之后,王建硕每周都会张罗两到三次聚会,多数时候,这种聚会在星巴克里进行,参加者都是些准备创业或者开始创业的人,这其中包括后来创立了51的庞升东,土豆网的王微等人。到2005年5月,王建硕拿到了eBay的投资,在中国创立了分类信息网站客齐集,他在北京和Feedsky联合举办了SNS论坛,这次在知春路一家酒店举办的聚会成为了北京WEB2.0的一次标志性聚会。就在聚会之后,WEB2.0被媒体正式提出。

  频繁聚会一直延续到2005年底,有创业者组织的,也有风险投资张罗的。所有人都激动不已,认定WEB2.0正是自己找到的下一个互联网金矿,即便这群创业者同时也无限迷茫,因为他们自己也说不清WEB2.0到底是什么,包括已拿到风险投资的创业者,也并不清楚公司的方向究竟在哪里。因此,参加这些切磋交流的聚会成为创业者在2005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直到2006年初,这种大规模、高频率的聚会才渐渐少起来。

  2005年互联网创业春天的另一个始作俑者是风险投资商,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两三年惨淡期后,盛大、携程、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上市成功重新激发了投资商的信心,“投资人相信流量可以赚钱了,所以他可以说你没有盈利模式没关系,只要你用户量可以做起来,这个公司就会有前景。”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说,当时关于硅谷和中国航线上风险投资商云集的故事开始在业界流传。在美国的杨浩涌看到身边有人拿到投资回国创业,又从媒体上看到陈天桥、马化腾等人的创业故事,他也回到了北京。

  Feedsky的吕欣欣是王建硕眼里2005年的代表人物。吕欣欣选择的创业领域是RSS,简单说,就是一种博客的订阅工具,吕成为“代表人物”,是因为当所有WEB2.0创业者还在迷茫中,吕却用其独有的激情、哲理以及他谈到Feedsky商业模式时的那份坚定让人印象深刻。但多年之后,他的合伙人邢勃承认,自己当时也看不清Feedsky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但是吕欣欣坚持说自己看清了,“他说他看清了,我就不能说他看的不对,咱俩得听一个的,要不然就掐开了。”最后结果是,一直没有盈利的Feedsky低价卖给了一家广告公司。

  中国互联网的2005派是一个独特群体。2005年的创业者到如今也没能出现类似马化腾、李彦宏这样的创业神话,不过,博客、社交网站、视频这些WEB2.0应用最终成为中国互联网网民的热门应用。中国互联网网民从2005年的1亿增加到如今的近4亿人,WEB2.0也是重要推动力之一。

  这拨人经历过泡沫和高估,遭遇过寻找商业模式的折磨,经受了金融风暴的洗礼,他们的经历也对2010年更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更显珍贵。

  站在会场里,王建硕坚信互联网的下一个春天又要来了,这一次的热潮是无线互联网,热情高涨的创业者里既有经历过2005年的老兵,也有刚大学毕业的又一批草根创业者。

  如果中国互联网真的就要开启新的一轮春夏秋冬周期,我们可从头先看看互联网2005派的故事和总结。

  商业模式不work

  2010年创业者最热门的话题是3G、无线互联网;而2005年经常被谈论的概念则是WEB2.0。

  2005年充满创意,新概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虽然大多数都是从美国拷贝而来的二手货,但在当时,只要你能想敢想,政策对创业者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传统互联网权贵们看起来注定要在这场互联网变革中被打倒,方兴东们得以兴高采烈地打出“赶超新浪”的旗号,沉积多年的风险投资商也随之疯狂,这场狂欢随着博客网在当年获得1000万美元融资而达到高潮。当然,随后的故事峰回路转,WEB2.0的泡沫并没有维持太久,大多数创业者没能熬过2008年之后的金融危机。在这场以WEB2.0为大旗的创业狂欢中,商业模式让许多人如痴如醉沉迷其中,也让一些人为此付出了代价。

  2005年与吕欣欣创办Feedsky时,邢勃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当时梦想这个东西以后会成为一个标准,很多很多人都在用,我很自豪,终于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现在,他用两个字评价当初的创业,“很二”,他说,“你可以拿这个当标题,WEB2.0很二。”

  Feedsky的创业领域是当时最热门的RSS。事实上,其模仿的美国鼻祖FeedBurner在2007年以1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谷歌。

  这个产品在中国并未被接受,让邢勃沮丧的是,在Feedsky运营三年之后,他在网站后台发现,活跃用户只有不到1000人,而这几百人中的大多数还是邢勃的熟人,在这三年里,邢使用各种比喻和解释试图让父母弄明白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我干了两年半,父母愣不知道做什么,你说这玩意可笑不可笑?”

  Feedsky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商业模式,吕欣欣们为网站设计的“商业模式”是在用户订阅的博客里加入广告,“这个东西本来就不靠谱,因为Feedsky本来就没人订。”邢勃说。但是,Feedsky仍然设计出了一个看起来相当完美的商业模式,一个拥有相当技术含量的广告识别和发布系统,广告主可以通过系统找到适合广告发布的博客,通过这套高级的自动化系统,Feedsky可以向符合自己需求的博主发出邀请,请对方撰写符合广告商要求的文章,博主在发布文章时,这套系统甚至还能自动检测出文章中的错误,或检测出文章中有什么语言是广告客户不愿意看的。这让Feedsky有了一套理论上的 “平台”,而拥有自动的、可复制的“平台”正是外界看来可以成为成功互联网公司的前提之一,这个平台也为Feedsky引来投资,2007年风险投资商联创策源向Feedsky注入300万美元资金。

  为此,Feedsky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技术团队。但事实上,Feedsky的这个平台系统从来就没有真正“自动化”过。邢勃回忆,由于博主情况的复杂,最后这套自动系统在实际运营中变成了“半自动”,每一道自动化的程序都安排员工再审核一遍,一年下来,公司通过这套系统收入50万元,远远不够支持30人的技术团队。

  后来邢勃离开Feedsky自己建立了一个博客营销公司,业务模式与Feedsky相似,但抛弃了平台和系统,一共雇佣了5个人,公司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接了单子来之后,在博主的文章上回帖,问博主你愿不愿意写文章,如果愿意QQ联系一下,其实博主就来了,你就给他付个定金200块,完成以后给他付一千块、两千块。你用不着系统,你用系统干什么,4个人的事。他文章天天都得写,给个命题作文写就写吧,写完之后我们这帮着改改一发布,其实挺简单的。做一个报告,广告主一看挺好,三天就搞定了。”

  与Feedsky相似,当年模仿美国WEB2.0最前沿模式的中国网站几乎都遭遇了失败,比如RSS领域的周博通,SNS领域的uume等网站也都没能幸免。反倒是没有直接照搬美国WEB2.0潮流,而是根据中国本土特点出发的创业者如今做得风生水起,例如有些传统的社区网站豆瓣,以及几乎与 YouTube同时诞生的视频网站土豆网,包括看起来有些“土”的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等,成为2005派创业者中存活下来的佼佼者。

  2004年,面对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的WEB2.0新模式,杨浩涌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在美国早已出现的1.0模式—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的商业模式一点也不新,在2000年左右就已出现,不过,由于符合“用户创造内容”的理念,有人将这种网站也归于WEB2.0。一开始,杨浩涌甚至对自己被贴上 2.0标签还“挺排斥”。不过,与其它WEB2.0复杂的模式相比,赶集网未来的商业前景则相对清楚,早在2005年,杨浩涌就已经清楚地对投资人表示,分类信息不是短期可以盈利的,一定是做到一定规模之后收入模式才会出现。2009年,赶集网的用户数达到千万级,赶集网开始对商家收费,类似于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模式也开始出现。2009年,赶集网收入较前一年增长了10倍。

  有的创业者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找到商业模式。他们所创业的领域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可以独立生存的应用,例如博客和微博客,他们最终统统败在了新浪、搜狐等传统门户手下。另一些社区创业者则在与腾讯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个相对夸张的说法则是,中国2005年的互联网创业者,有一半折在了无所不为的腾讯手里。

  被资本冲乱阵脚?

  多年之后,邢勃对Feedsky的评价是:这个在产品上失败,运营上失败,在执行管理上也算不上成功的案例,在融资上却是一个成功案例,“其实我们一直有钱”,风险投资商投入的300万美元一直烧到了Feedsky最终卖给一家广告公司。

  “WEB2.0的企业一旦有了VC进来之后,就会走上两个方向,要么VC会助你助得很厉害,你会变得很强大,很多资源都会给你。但是,有时候你会发现迎合他们,实际上方向会跑偏。”Feedsky设计所谓“平台”让风险投资商荷包大开之时,公司就开始跑偏了。其实,平台的出现,其根源也在于资本诱导,“你要做一个让人一眼能看穿的东西,你就不好融钱了。”邢勃说。

  方兴东早在2005年之前就已经因为批评微软而成为知名人物,但是2005年才是方兴东真正的成名时代,这一年也因为方兴东博客网的疯狂故事而被称为“博客年”。

  方兴东博客网的失败,除了新浪网的竞争外,资本进入导致创业者技术走形是更重要的原因。博客网创建于2002年,此后两三年里,一直没有进行商业运作,2005年,博客网成为最受风险投资商追捧的项目,方兴东回忆,“大概有6000多万美元想投给我们,彼此之间竞争还非常厉害。”后来,方接受了软银等四家公司的1000万美元投资,那些没能投资博客网的风险投资转而找到博客网的竞争对手。

  1000万风险投资的进入彻底打乱了博客网的发展节奏,公司迅速从数十人扩张到300多人,不谙管理的方兴东全面失控,网站在技术上也遭遇瓶颈,其系统架构根本无法支持千万流量。到年底,方兴东被剥夺了CEO的权力,博客网此后在与新浪的竞争中迅速落败。现在回头看,方兴东认为,当初选择风险投资, “不应该光看风险投资的名气,而要看他们给创业者真正带来的帮助。”

  酷讯网则是另一个倒在资本温柔乡中的创业明星。2005年底,陈华、吴世春在北京创立酷讯网,为用户提供生活搜索服务。2006年初,酷讯网获得 200万美元风险投资,仅仅10个月后,酷讯又获得了投资商1000万美元投资,一年之内两次融资,陈华3小时搞定投资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但是过快的融资节奏让酷讯承担了超出能力范围之内的压力,此后,酷讯网开始过早地进行各种盈利尝试,推出房产、工作等搜索服务。到2008年6月,酷讯网又放弃过去的模式进行战略转型,重新定位为“全球最大中文旅游搜索”,再一年之后,创始人吴世春、陈华先后离开公司。资本最终驱逐创始人离开,正是源于创始人一开始对于融资多多益善的误区,以及资本短期逐利本性的拔苗助长。

  当然,大笔钞票也帮助了另一些创业者,例如王微的土豆网,数千万美元的投资建立了视频网站行业的高门槛,正是这样的门槛才遏制了新浪等门户,在进入该领域时也不得不小心掂量其中的风险,从而使得土豆网等视频网站避免了像博客网站那样轻易被门户网站采摘胜利果实的命运。

  2005年,在几乎所有WEB2.0的创业者聚会中都会看到一位特别的创业者—康录发,威客网站k68的创始人。这位在夏天总是穿着一件皱巴巴圆领 T恤,说话大大咧咧的创业者与其他WEB2.0公司创始人的高科技白领气质上有着天壤之别,很自然的,这位看起来有些土得掉渣的创业者始终没能获得风险投资青睐。出人意料的是,他那看起来同样土得掉渣的网站5年之后仍然在稳定运作。不久前,邢勃就享受了一次服务,在接到一家公司的一个设计任务后,他在 k68上发布了任务征集,一夜之间,他就拿到了50个方案,第二天他拿着方案交给客户时,客户惊呼,“你们的美工太牛了。”这让邢勃非常感叹,“k68很土,一直很土,坚持很土,永远很土,但是就挺好。”

  威客网站k68看似WEB2.0的一个异类,但是或许,它昭示了互联网某种力量的重生。互联网2005派正在作别,互联网2011派即将登场。

引用地址:

说说看:(点击申请属于你的个性头像)

(*)

关于站长
网站公告
  • O(∩_∩)O
分类
最近关注
  • 最近关注着的娱乐节目有:
    1.CSI现场犯罪调查(三部);
    2.危机边缘
    3.暗侠
    4.都市侠盗
随便溜达
最新评论
言论
  • ⒈决不能因为一件伤心的失望的事,就从此放弃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⒉要像一颗青树,大风将树根吹折,然而巨大的树干,却永远树立;
    ⒊想匆匆忙忙地完成一件事以期达到加快速度的目的,结果总是要失败的;
    ⒋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的多;
    ⒌"思考"应当走到众人前面去,"冤枉"不妨留在后面;
    ⒍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很多东西;
    ⒎以后更新^_^
友情连接
存档